半岛BOB《传媒观察》|数字叙事呼唤全新的“数字修辞”修辞学和叙事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数字叙事客观上呼唤“数字修辞”这一全新的修辞理念。所谓数字修辞,意为面向数字文本的一种修辞观念、形式与实践。刘涛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刘锦鹏在《传媒观察》2024年第2期刊文,从修辞本质、修辞语法、修辞情景和修辞效果这四个维度综合分析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
叙事学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新闻叙事的目的是回应一定的新闻价值,这便涉及新闻叙事维度的意义组织及修辞策略问题。如果说传统新闻的修辞问题主要体现为语义维度的信息组织问题,融合新闻则具有更为复杂的修辞考量:一是新闻本体维度的事实呈现方式问题,二是文本美学维度的情景修辞方式问题,三是符号编码维度的信息转译方式问题。
西方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核心命题是劝服(persuasion),因而修辞学也被称为劝服的艺术,即借助一定的修辞策略,实现影响受众的劝服目的。而叙事学所关心的核心命题是“故事的文本实现”。叙事行为中的意义实现,离不开文本语义维度的编码策略,如故事的讲述方式、结构的组织方式、符号的表征方式等,这必然涉及语义表征层面的修辞问题。
然而,对于数字叙事而言,修辞则同时作用于“故事”和“话语”两个维度。如果说经典叙事中的故事和话语回应的是不同维度的叙事问题,数字叙事则极大地释放了话语的想象力,即赋予文本形式更为自由的呈现方式及感知模式半岛BOB。这使得话语维度的形式选择与设计,已经深刻地嵌入到内容的维度,甚至构成了内容本身。事实上,叙事学与修辞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当叙事携带着特定的功能和目的,或者指向某一话语实践时,修辞便深刻地嵌入叙事之中。
修辞学与叙事学的最初“相遇”,主要发生在经典叙事学领域,其面对的文本形式主要是传统文本。进入数字媒介时代,文本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从封闭的、单一的、线性的传统文本延伸到开放的、交互的、多模态的数字文本,修辞学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回应数字文本的修辞问题,数字修辞(digital rhetoric)作为一个合法的修辞学领域应运而生BOB半岛官网。
“数字修辞”这一术语最早由理查德A.兰姆于1989年提出。在兰姆看来,数字文本的生产离不开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文本生产与传播实践,便与修辞建立了联系。因此,数字修辞诞生于计算机中介的传播“场景”,回应的是数字文本的修辞问题。数字媒介所携带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表达、参与和创造性合作特征,推动着传统的说服修辞转向数字修辞。随着互联网、媒介融合的发展,数字修辞的研究对象从早期的超文本、网络超文本拓展到融合了视频、音频、动画、互动的超媒体作品。
倘若以数字修辞为认识视角,融合新闻叙事便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维度。融合新闻的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融合性等特征,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的基础结构,建立了一个开放、共享、、多态的复合叙事体系。基于此,本文从数字修辞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融合新闻叙事的原理与语言。
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流动实践半岛BOB,记者与受众之间存在“认知差”决定了新闻信息的流动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受众往往被视为有待教育和劝服的对象。因此,信息传播主体上沿着“劝服”与“传导”的模式展开。
数字文本的数据化、互动性BOB半岛、多模态等属性,决定了数字修辞的基本思路:基于数字媒介的技术可供性,创设一种开放的、参与的、协同的感知环境和接受语境,进而引导用户完成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早在Web1.0时代,新闻网站便开始以超链接技术联通不同的新闻报道,组合生成超文本这一典型的新闻形式。用户可以在多个新闻报道之间自由切换,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作为数字文本生成的基础语言,超链接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修辞性的“语言”形式半岛BOB,它为文本的形式勾勒了“边界”,也为用户的介入提供了“端口”,更为意义的展开建立了“路径”。正因为超链接的存在,文本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意义对象,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数字装置。因此,建立在超链接基础上的数字修辞实践,并非发生在纯粹的劝服维度,亦非作者意识的简单“推送”,而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开放性内涵,进而“引导”用户参与文本生成与意义建构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便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劝服”目的BOB半岛官网,其依然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实现的。当前,用户的界面互动存在多种操作形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键盘输入、鼠标点击等,数字媒介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界面“输入”方式,如手势交互、语音交互、触觉交互等。当叙事在用户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展开时,基于界面的意义引导便成为可能。
不同于传统新闻的修辞实践,融合新闻因互动技术的嵌入,形成了一种以界面引导为中心的新修辞模式。根据叙事进程的推进方式以及用户行为的参与深度的不同,融合新闻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包括界面响应、路径选择、角色扮演等。正是基于程序化的控制与设计结构半岛BOB,用户被悄然引向某种预设的意义管道,由此形成了一种基于程序中介的现实图景。
进一步讲,融合新闻的界面引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机制,它改变了传统新闻叙事中较为普遍的劝说模式,并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交流环境,使得用户可以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参与叙事半岛BOB,这使得当前备受关注的一种修辞理念——邀请修辞成为可能。有别于传统修辞的劝服模式,邀请修辞要求修辞者不再试图通过说服来控制他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而是基于平等、自在价值和自我决定的原则,建立一种邀请式的交流模式。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文本的构成法则——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在互动的作用下呈现出一种反结构的叙事面向。互动规则在文本中的嵌入,不仅改写了文本的构成结构与规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半岛BOB,而且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不同的互动实践与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语义规则,亦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互动可以在修辞维度上加以认识——互动的语言,即是修辞的语言。换言之,诉诸何种互动理念,铺设何种互动逻辑,采用何种互动语言,都深刻地影响着文本的语义系统,并体现为一个普遍的修辞语法命题。
如果说传统新闻具有相对封闭的呈现形式和意义边界,融合新闻则在互动性基础上颠覆了经典叙事所依赖的结构,并重构了一种全新的叙事规则,由此导致了新闻叙事的语法变革。在融合新闻叙事中,由于互动本身成为修辞语言的一部分,考虑到互动对于叙事语言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叙事规则、叙事结构、叙事路径三个维度,因此,本文重点从这三个认识维度切入,以期揭示互动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
融合新闻的互动叙事规则,在文本表征和故事内容两个方面,都赋予了用户一定的参与自由。当用户可以自主地重组意义形成的时空逻辑,并重组故事与情节的呈现形式和过程时半岛BOB,互动叙事无疑在用户和新闻生产者之间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
互动叙事存在一个基础性的程序运算系统。尽管意义结构或路径会随着用户操作而发生变化,但意义框架是由系统设定的,并在程序修辞的作用下悄无声息地发生作用。换言之,互动规则以何种方式发生作用,受制于数字媒介形式及其物质逻辑,尤其体现为新闻生产者提前设置并嵌入到程序之中的运算模型。因此,程序的设计理念和方式,决定了作者意指的“展开”逻辑和“展示”结构。
由于传统新闻文本具有固定性、单向性的特征,受众无法参与文本的组织或编排,因此需要按照新闻生产者所设定的文本结构来理解内容。不同于此,融合新闻引入了时空操控的互动叙事方式,这使得用户可以自主安排叙事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即根据用户自身的偏好,选择或调整故事展开的时间顺序与空间坐标。这一互动叙事方式赋予用户重组文本结构的能力,从而动摇了原本稳定的意义系统半岛BOB。当互动性改写了新闻叙事的两大基础逻辑——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时,融合新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意义组织方式。
在时间维度,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故事在时间维度的“展开”方式,并从容地处理“沿途”的页面悬停时长,由此决定叙事“前行”的时间结构,如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向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
互动叙事规则的另一种表现是情节决策。融合新闻作品通常允许用户在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选择情节,依据个人偏好解锁不同的故事线半岛BOBBOB半岛。情节的改变意味着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的重组,这无疑会引发故事结构的变化,进而改变文本的意义生成路径。按照新修辞学的观念,修辞者在开展修辞行为时,若能使用对方的语言讲话,并采用与之相似的手势、语序、态度和观点半岛BOB,就有可能实现修辞认同的目的。类似地,情节决策正是通过赋予用户选择故事走向的主动权,使其参与到文本内容的生产过程,生成符合其自身态度和思维的故事文本,从而提高用户对新闻文本的接受与认同程度。
如此一来,融合新闻叙事的意义系统,往往在用户的决策过程中不断形成。用户的每一步决策都可能将文本导向不同的意义生成路径,进而改变新闻事件的呈现方式和意义图景。
修辞情景是修辞学的核心命题之一,新修辞学对其给予了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按照劳埃德比彻尔的观点,修辞情景是由人、事件、物体和关系组成的复合体,具体呈现为实际或潜在的紧急情况,而话语的引入可以限制人类的决定或行动,从而改变甚至消除这种紧急状态。随后,肯尼斯伯克将修辞情景拓展至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认为人类使用语言来引发某种态度或行动时,已然步入修辞情景之中。
简言之,修辞情景是指促使修辞发生的某种状况,这种情形需要修辞行为介入,以对情景加以修复。可以说,修辞情景孕育了特定的修辞动机,也提供了修辞行为发生的条件BOB半岛官网,亦决定了修辞实践的具体内容。从修辞学上讲,情景并非仅仅指修辞发生的语境或背景,它还作为一种元语言,赋予了文本一定的阐释方式和理解框架。因此BOB半岛,情景深刻地影响着语义的阐释规则以及话语的建构逻辑。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修辞情景的视角切入,进一步认识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机制BOB半岛官网。
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讨论融合新闻的情景修辞方式:其一,融合新闻诉诸一定的视听手段呈现真实议题,进而重构社会维度的议题情景;其二半岛BOB,融合新闻利用数字技术还原真实现场,从而模拟新闻发生的现实场景;其三,融合新闻通过整合虚拟与现实空间,让事件发生的外部语境与事实本身一并呈现,帮助人们在具象的情景之中理解复杂的事件或抽象的主题。
首先,基于可视化、可听化的数据处理方式,融合新闻将存在于现实中的数据关系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加以“展示”,从而通过对议题可见性的生产,在社会维度构造一定的议题情景。当原本躲在暗处的事实以一种可视化或可听化的方式显现时,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到或听到问题与冲突,由此便推动了公共议题的可见性生产。
其次,动画、虚拟影像、VR等技术通过还原新闻事件的发生场景,重现新闻“现场”。比如,动画新闻可以利用3D复原、模拟动画等技术再现新闻现场,弥补未能被摄像机捕捉和记录的现场信息,帮助用户清晰地把握新闻,以虚拟画面弥补了现实场景的“缺席”。
再次,基于AR技术构造的混合情景BOB半岛官网,融合新闻具有在现实场景中讲述数字故事的叙事潜能,从而为公众理解新闻内容提供了一个具象的外部情境。无论是将虚拟要素叠加在现实场景中,还是将现实元素嵌入到虚拟背景中,AR技术都改变了人与文本相遇的修辞情景,从而打开了修辞情景创设的想象力。
概括而言,数字媒介技术能够整合虚拟与现实,复现或还原相应的修辞情景,包括社会维度的议题情景、新闻发生的现实场景以及事件发生的外部语境。借此,新闻生产者可以向用户更全面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发生条件、关键线索和构成要素半岛BOB,促使其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状态和过程,并在修辞情境中实现对新闻议题的感知与理解。
“诉诸情感”的劝说模式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其强调的是“怎样使判断者处于某种心情”。在新修辞学中,伯克将认同问题推向了修辞学的核心位置,认为修辞者和受众之间“同一”的部分,构成了认同发生的条件。
在文本故事维度BOB半岛官网,融合新闻实践愈发重视挖掘新闻主题中的情感要素,强调故事情节的情感化设计与表达。传统新闻强调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对情感采取了较为慎重的态度;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业的“情感转向”已然成为事实,情感成为新闻叙事的基础要素,情感叙事亦成为融合新闻的基本叙事形式。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语言和情感逻辑,融合新闻不仅重视挖掘新闻故事中的情感能量,还能够通过技术“赋情”的方式,放大或凸显新闻主题中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公众的情绪反应,达到情感认同的叙事效果。
融合新闻在文本故事维度的情感修辞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融合新闻以人物故事为切入口,利用一定的数字技术,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故事化、情节化处理半岛BOB,以引发社会传播维度的共情效应,从而在情感维度上推动新闻意义的建构与传递。其二,融合新闻能够利用一定的数字交互技术,创设一种情感化的叙事空间,同时赋予用户一定的故事选择和情节决策权力,以强化用户的角色代入感,从而引导用户对角色产生共情。
在体验场景维度,融合新闻叙事的常见情感修辞策略体现为,利用遥感技术、触控技术、交互技术等手段,拓展新闻表征与互动的感官维度,充分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促使其在多感官刺激下产生一种复合型的情感反应。按照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观点,大脑认知的形成有赖于理性、知觉和感觉运动系统的结合。感官系统作为身体接触外部环境的中介,其产生的感官体验能够牵动人们的情绪,而情绪则会影响人们的理性认知过程。在融合新闻中,感官维度的刺激可以“邀请”用户进入新闻发生的“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接触”和“对话”中生发特定的情感,从而引导用户按照特定的认识路径接收新闻文本的内在意义。
综上所述,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半岛BOB,数字叙事正在呼唤一种能够回应数字文本的新兴修辞形式——数字修辞。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2期,原文约25000字,标题为《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此为节选半岛BOB,注释和图表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经典符号谱系整理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23&ZD211)的研究成果。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