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初探我初次接触这首诗歌就被它迷住了。罗伯特·布莱克曼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在纽约读研,这是他模仿威廉·吉尔伯特和亚瑟·沙利文《现代少将》(Modern Major General)的戏作。他在纽约大学一个新的博士点攻读博士,研究的重点是媒介环境学。他把这首诗制作成三分钟的录像带,由他自己做同期录音。这个博士点由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教授于1970年创建,那时他在该校任英语教育教授。此前,尚无任何学位课程用过这样的名字。实际上BOB半岛,即使对学界而言,这个名字也很陌生,听上去有深不可测的味道。据说,在一些社交场合,有人用这个短语来打破沉默或接过话头。由于它晦涩而颇有歧义,外界也多有议论;有人认为自己对传播的现象略知一二,遂闯入这个圈子;可进入之后,虽兴味盎然,却难入其门,于是就免不了要问:媒介环境学究竟为何物?
“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末问世的。然而,即使30年过去之后,在学术会议期间BOB半岛,人们还是纷纷礼貌而好奇地议论,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今,它仍然是人们在酒吧邂逅时比较得体的搭讪线年里,媒介环境学这个研究领域仍然处在传播研究的边缘地带。比如,《传播学杂志》(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缩写为JOC)这个首要的主流杂志曾经出过一期特刊《传播研究领域的发酵》(Ferment in the FieldBOB半岛官网,1983),刊载10个国家35位学者对传播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BOB半岛。如今这个特刊已成经典;倘若它能够用来界定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或者给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提供合法的依据,那么,媒介环境学在传播学“领地”里虽然存在却被人拒之门外。这一期特刊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传播研究关注的多半是持续不断的两派之争:一派是经验(或管理)学派BOB半岛,一派是批判学派(Rogers,1982);从方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争BOB半岛官网。十年之后,《传播学杂志》又推出了两期特刊,重新评估传播学的最新动态,分别题为《学科展望之一》(The Future of the Field IBOB半岛,1993a)、《学科展望之二》(The Future of the Field II,1993b)。“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再次遭到漠视,没有得到一个字的承认。其他涉及传播学历史的学术著作也出现了类似的漠视(比如:Delia,1987;Dennis,Wartella,1996;Dervin,Grossberg,O’Keefe,Wartella,1989)。
尽管如此,正如本书所示,媒介环境学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研究,也不是艾吕尔研究、伊尼斯研究BOB半岛、芒福德研究、翁研究BOB半岛官网、波斯曼研究,或诸如此类的研究。实际上,本书尝试的是一种历史记述BOB半岛,试图描绘媒介环境研究的思想传统,描绘其中包含的整合一体的理论文献和学术视野;同时表述对文化、技术和传播的理解;旨在显示媒介环境学的思想传统如何演化而来。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思想网络。用黛安娜·克雷因(Diana Crane,1972)、贝尔维尔·C.格里菲斯(Belver C. Griffith)和尼古拉·C.穆林斯(Nicholas C. Mullins,1972)的话说,这个网络是一些“无形的学苑”(invisible colleges),是联系紧密的非正式的团队,由旨趣相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兴趣多样,比如媒介与文化(McLuhanBOB半岛官网,1951,1962,1964)BOB半岛、历史与技术(Mumford,1934BOB半岛官网,1967,1970)、都市研究(Mumford,1938,1961)、行 为 科 学(Watzlawick,Bavelas,Jackson,1967;Watzlawick,1976)、结构人类学(Levi-Strauss,1966)、技术文化社会学(Ellul,1964)和宣传(Ellul,1965)、感知心理学(CantrilBOB半岛官网,1960)、信息论和系统论(Shannon,Weaver,1949;Weaver,1948,1950)、普通语义学(Hayakawa,1964;Korzybski,1933)BOB半岛BOB半岛官网、文化人类学(Hall,1959)BOB半岛、历史与传播(Innis,日期不详)、媒介的时空分析(Innis,1951,1952)、非言语传播(BirdwhistleBOB半岛,1952,1970)、古典研究(Havelock,1963,1976)、印刷史(Eisenstein,1979)、物理学和哲学(Heisenberg,1962)。这个名单仅限于布莱克曼诗歌中提及或暗示的名字。同样,本书仅限于从历史BOB半岛官网、理论和解释的角度来描绘媒介环境研究的思想源头。具体地说,本书试图阐述媒介环境研究的界定性思想、理论或主题,涉及文化、科技和传播的种种侧面;旨在描绘这些思想背后的学者,展示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和思想语境,并且就我们在当代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提出一些建议,尝试说明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这些思想。
然而讲述媒介环境学这个故事并不轻松,原因很简单,其中涉及的问题、视野和阐释太复杂BOB半岛BOB半岛、太枝蔓丛生。我这篇绪论的标题用了“初探”(Notes)这个词,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故事的全部;我只能提出一个不成熟的、初步的、粗略的历史框架,为理解媒介环境学略尽绵力。之所以邀请12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并解说这个故事,正是由于我感到力不从心。这里所谓“解说”有两层意思。在一个层面上,其意思是对文化、技术和传播关系的各种解释,反映在本书重点研究的主要思想家的学术成就里,这些学者是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Eisentein)BOB半岛、雅克·艾吕尔、詹姆斯·凯利(James Carey)、埃里克·哈弗洛克(Eric Havelock)、哈罗德·伊尼斯、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麦克卢汉、刘易斯·芒福德、沃尔特·翁、波斯曼和本杰明·L.沃尔夫(Benjamin L. Whorf)。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所谓“解说”是各章作者对这些思想家的解释所作的解说BOB半岛官网,即所谓“元解说”(meta-interpretations)。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他们的集体智慧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环境研究的许多侧面。
《媒介环境学》由美国学者林文刚(Casey Man Lum)汇编的关于描绘和评价媒介环境学者们(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的文集著作,由此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与视野。
林文刚(Casey Man Lum),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美国媒介环境学会创会副会长。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尼尔·波兹曼。研究兴趣涵盖媒介环境BOB半岛、传播思想史、全球媒介研究、媒介与教育、亚洲和美国亚裔媒介及文化研究,著有《寻找声音:卡拉OK与美籍华人身份的构建》《代代传承:文化身份的维持》等。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