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邮箱:bobbandao@dryanzhi.com
电话:0898-66668888
地址:广东省广州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BOB半岛从媒介情境理论看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4-01-21浏览次数:

  BOB半岛从媒介情境理论看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NS)是这几年最为火爆网络应用服务,中国称之为“社交网络服务”或“社会性网络服务”。它的准确定义目前尚未有定论。简单来说,SNS是基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割理论”,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如Myspace、Facebook等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的用户数极其庞大,Facebook的全球用户数已超过6亿,Myspace也已经超过2亿用户,在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QQ空间的用户数已经上亿,校内网和51网等网站的用户数也是千万级别。可以说,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相对普遍的应用了。不但如此,各种新生的社交网络,还在不断产生、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中称,英国全国人口6100万,却拥有超过6200万台手机和超过3000万的Facebook注册用户。

  在社交网络诞生之初,无数年轻人曾为之兴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不该出现的内容,破坏了社会秩序并影响社会安定,英国的就是“社交网络乱象”一个极有力的注脚。

  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被伦敦厅的警务人员枪杀,当地民众开始上街暴行,但是随后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暴力,一直持续到8月11日才逐渐平息。这次给英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1亿英镑(约合10.4亿元人民币)。

  在这次中有两点最值得关注。首先,这次的主要人群是20岁左右的青年,根据英国卫报在8月11日逐渐平息后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伦敦第二天晚上的被逮捕人数为155人,其中60后2人,70后6人,80后49人,90后98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分子仅有7岁。BBC也在8月11日公布了来自英国警方的数据,数据显示,在逮捕的2503人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69%。

  其次,分子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煽动、组织大范围、大规模的行动。8月11日,在英国南部的黑斯廷斯法庭,一名27岁的青年被指控涉嫌煽动刑事破坏和入室盗窃。就因为他在Facebook上发布了诸如“让我们在黑斯廷斯发动一场,有谁加入?”,“今天就去抢劫,有谁一起去?”这样的信息。肆意滋事的青少年不仅将犯罪现场照片放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炫耀,还通过黑莓手机相互联络告知潜在的洗劫地点,黑莓手机(Blackberry)可以说是分子的杀手锏。该手机提供的“黑莓信使”服务(BBM)可以说是组织秘密活动的绝佳工具:它可以免费为用户提供一对多的即时信息服务,并且用户发送的信息是保密的。

  在社交网络和黑莓手机的推波助澜下,被极度放大并快速演变和传播。为此,英国首相卡梅伦曾表示,英国政府要考虑在发生时关闭社交网站,并禁止发送手机短信,以阻止者利用这些现代通信工具串联。

  实际上,社交网络被用于煽动民众、挑起事件的现象已不罕见BOB半岛,近年来多国都曾出现这种问题BOB半岛。2011年发生在突尼斯、埃及、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的活动,同样充斥着社交网络的影子BOB半岛官网。尤其是在埃及,导致前总统穆巴拉克结束30年执政生涯的最大“推手”之一,就是社交网站。埃及《消息报》社会调查部主任哈米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埃及这次所谓的‘’,事实上就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力量催生的。没有这些工具,穆巴拉克政权不可能被撼动。”

  美国旧金山也出现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集结的情况。当得知有人要在地铁站台上组织警方的活动后半岛BOB,美国旧金山市内的地铁系统便短暂关闭了其线路内的手机信号发射台,以阻止者利用手机传递集会信息。

  1985年BOB半岛官网,美国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在其《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结合了埃尔文·戈夫曼的“拟剧论”和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完整的构建了“媒介情境理论”的理论框架。

  埃尔文·戈夫曼的“拟剧论”把社会描述成一出戏剧,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可分为“前区”行为和“后区”行为,前区行为例如一名警官在上班期间严格执法,一丝不苟,后区行为则好比这名警官下班以后,可能会喝的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但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各种不同的场景可以融合在一起,现在一名喝的烂醉的警官可能会被记者拍下他的丑态在电视上播出,进而抨击警员的作风问题。因而在电子媒介营造的新场景中,“前区”和“后区”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先前的行为不再适合新的场景,所以人们不得不在新的场景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行为。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决定论”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半岛BOB,媒介是人不同感官的延伸等著名论断BOB半岛官网。新媒介出现后,首先会引起人的感官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最后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上。因此,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从这两个理论出发,梅洛维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电子媒介(主要指电视)让人们从旧场景迈入了新场景,人们的行为也随着场景的改变而改变。

  遗憾的是,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梅罗维茨在其媒介情境理论中所指的电子媒介主要指电视,少量涉及了广播、电话、电报等媒介,几乎没有涉及到网络。

  然而时过境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早已打破了原本报纸、广播、电视“三驾马车”的媒介格局。因此,笔者认为,在网络媒介日益兴盛的今天,有必要对梅罗维茨的观点进行一个延伸,用与他同样的方法来分析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梅洛维茨指出,新媒介的产生和应用会为人们构筑起新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新行为。而青少年是一个活跃、前卫的群体,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主导者。社交网络的出现,必然会对青少年群体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下文将从媒介情境理论的视角,以英国事件为例,分析社交网络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在媒介情境理论中,梅罗维茨主要阐述了电视这一新媒介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社交网络正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媒介,它对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比电视更具有吸引力。

  2010年,一项针对英国网民的调查显示,2011年9月15日,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在对全球35个国家9027名15岁以上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交网络,占网民人数的大约70%BOB半岛。其中青少年更是主要使用人群。

  在英国,尼尔森公司在2009年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就称社交网站Facebook在英国的普及率全球最高,达到47%。从2007年到2010年,英国人上网的时间比上涨了65%。而上网总时长的四分之一都花在社交网络上。而最近欧洲委员会(EC)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几乎一半的9至12岁的儿童在社交网络站点上都有网络身份,而13至16岁之间的比例则高达88%。

  由于智能手机数量和社交网络自身的应用程序的飞速增长,社交网络与移动技术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在一起。2011年8月4日,英国电信互联网与媒体监管机构Ofcom在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英国十几岁的青少年正在智能手机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包括使用智能手机打电话、发送短信以及访问社交网站等。有半数以上的青少年甚至承认自己已经对智能手机上瘾。2010年英国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就是黑莓手机,而正是这种智能手机提供的“黑莓信使”(加密的即时信息传递服务)服务。在英国中被者用来互相联系而不被警方发现。截至2010年底,英国互联网用户共花4300万小时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成为通过掌上型电子设备浏览最多的网站。

  社交网络作为网络媒介的一种新形式,它的普及本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在这次英国中,却被分子用来“为非作歹”,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虽然当地最终没有发生,但一名16岁的男孩却因在Facebook上发表煽动性言论而被捕。社交网络所展现的“另一面”着实令世人警醒。

  新的媒介产生了新的场景,新的场景将远远超出地域的限制。社交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加速社会场所对自然场所的分离,打破不同场景的分离状态。

  梅罗维茨指出,电子媒介(主要指电视)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带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许多从前不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变得模糊了。由此可见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对人们产生影响。

  同样的,社交网络的广泛流行,也为青少年构筑了新的场景。笔者认为,在英国中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社交网络为青少年构筑的整个“社会大场景”和“小场景”BOB半岛官网,也就是宏观场景和微观场景BOB半岛官网

  首先来看社交网络为英国青少年塑造的“社会大场景”,这次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经济的衰退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前,一个孩子想要生动形象的了解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几乎不可能,电视、报纸、广播、甚至是互联网都只能抽象的告诉你一些经济数据。父母也很少会在孩子面前提及工资削减,物价上涨等问题。即便孩子通过其他媒介了解到了一些数据,他们也不会去关注,因为数据太抽象,他们并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但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却打破了孩子们“平静”的生活,在社交网络上,你可能会看到朋友们“还没找到工作”,“今天又被老板炒了”,“父母给的零用钱少了”等各种各样的怨言,牢骚。这些言论无形中就为青少年构筑了一个,经济衰败BOB半岛,道德滑坡的“社会大场景”。

  事实上,2011年10月1日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题为《长路漫漫》的封面文章。文章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如此混乱的情况下,卡梅伦政府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参加的青少年们生活在社交网络所构筑的“社会大场景”中,但他们却很自然的认为自己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场景中。外界负面的情绪不断的在青少年体内集聚,当“马克.达根事件”这个导火索被点燃之后,他们就“爆炸”了。

  其次就是社交网络为青少年构筑的“”小场景。在这次中,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诸如“一起去打劫银行吧”,“让我们去干一票”等富有煽动性,攻击性的言论。一些分子将自己在现场的图片、视频传到自己社交网络的个人主页。社交网络上充斥着的现场疯狂、暴力、血腥的场景,而对者无能为力画面更是为许多青年打了一剂强心针。使青少年误以为进入了一个“没有秩序,只有暴力”的场景。

  其实他们忘了,英国的大街小巷布满了摄像头,即使暂时对人群无能为力,不代表不会对每个分子进行秋后算帐。在进入了社交网络构建“小场景”之后,青少年们似乎失去了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

  媒介情境理论指出,新媒介重组了我们的场景,在新场景之下,人们会表现出一种场景融合下的新行为。梅罗维茨用三个个案,描述了新场景之下的新行为。因此,笔者也用三个例子来描述在社交网络构筑的新场景之中,青少年们会产生的新行为。

  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产生,必然会带来其影响,社交媒体出现之后,人群集聚的速度变得更快,成本变得更低。因此催生了一种新的行为艺术--“快闪”。“快闪”是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BOB半岛,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利用社交网络,约定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同时做一个指定的不犯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然后赶快走人。实际上,这是当代青年一种展现自我,宣泄情感的新方法。

  和“快闪”正好相反的是,在美国,有部分青少年利用社交网络发明出了一种新的犯罪方式,叫做“闪聚” 。他们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联系,约定时间地点。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成百上千的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出现在预订地点。这个地点,可以是一条街、一个饭店、一个商场之类。然后大家就一鼓作气,抢劫街上的行人,附近商店,破坏路边的汽车。这样的行动,时间相当短暂,通常是在准备出手的时候,大家已经化整为零,四散开了。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比如说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克里夫兰等等,都出现了闪聚族出来抢劫和破坏的情况。

  不论“快闪”还是“闪聚”,它们的危害都远远比不上英国事件,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犯罪者以此来策划或庆祝非法活动的情况也日趋多见。纽约局近日宣布,为更有效执法,将新成立一个社交网络部门,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犯罪信息。该部门专职在脸谱、推特、黑莓信使等社交媒体上搜寻关于有计划犯罪及其罪犯的信息,保护公民免受潮的伤害。

  在过去,一个15岁的孩子的一天可能是上学,和朋友聊天、打篮球,回家,一个人做作业。一天里至少有一段时间,他不是和15岁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独自一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

  但是现在,受到社交网络所构筑的场景的影响,一个15岁的孩子必须随时查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否则就精神紧张BOB半岛官网,无法集中。一个15岁的男生为什么要上Facebook?因为他的朋友上了。一个15岁的女孩为什么要在肩膀上纹身?因为她的朋友纹了。一个15岁的孩子,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被别的同龄人隔离。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觉。因此现在如果一个年轻人没有TwitterBOB半岛,没有Facebook的账号,会面临巨大的同辈压力。

  在英国中,就有部分分子是迫于“同辈压力”而加入队伍中的,他们认为自己如果不去参加,那么今后将在朋友中“抬不起头来”。

  害怕被孤立其实是年轻人的本性,他们必须通过模仿别人寻找同盟,稳固自己。但是社交网络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这种需求。比如,一个15岁的孩子经常沉溺于社交网络,父母说没收了他的电脑。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个工具,但对那个孩子来说,失去了电脑,离开了社交网络,就等于“毁了他的生活”。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经提出,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是由内部力场(内在需要)和情景力场(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部力场起决定作用,情境力场则起到导火线的作用。

  因此英国的内部力场毫无疑问是英国一些青少年一直以来对移民歧视、高失业率、分配不公等问题很大的不满。但是由于这些移民以及失业者在英国社会中处于相对少数的地位,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他们并不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生存状况。然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自身所处地位与整个社会发展出现的矛盾则引起了个人的不安。

  这些属于少数群体的青少年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不断就一些问题进行持久的关注和分析,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群体动力机制更加完善。马克·达根被枪击则将情景力场强化到了极限,进而引起了连续多日的。

  通过这样的分析,笔者想指出的是,这次伦敦事件跟网络时代以前的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旧的方式一般会有一个核心领导层BOB半岛官网,该领导层有一个或几个。如果逮捕了这些领导,则可以迅速得以平息。

  这次伦敦过程中,则是一个青少年群体依赖社交网络等现代科技的联系自发组织起来的,其中并不存在核心领导层。在这次中BOB半岛,伦敦一下子就抓捕了两千多个人,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

  社交网络所构筑的新场景,使得群体动力的情景力场无限放大,最终将导致青少年群体行为的增多,2011年全球各地的众多都能看到社交网络和青少年的身影就是最好的佐证。

  把握网络媒体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一直是世界各国都难以攻克的重大课题,我国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社交网络这把“双刃剑”的使用,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BOB半岛

  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社交网络月度覆盖人数已达到3.8亿,其中活跃用户1.55亿,占我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31%半岛BOB。中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社交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但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为我国对社交网络传播的监管提出新课题。

  笔者认为,面对社交网络深刻地嵌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现实。汲取英国经验教训、树立新型的媒介管理理念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构筑起能够适应媒介技术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深入了解社交网络,树立新型媒介管理理念。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的变化导致媒介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演化和转变,社交网络在互联网管理中的地位理应得到重视和提升。有关部门应从旧有传播观念中走出来,深入了解社交网络,习惯社交网络,参与社交网络。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了解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才能从中“嗅出”大到社会变化,小到的蛛丝马迹。扬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的薛小平部长,就通过人人网、微博等方式,关注同学们的一举一动BOB半岛,在一些容易造成学生的问题如菜价问题,宿舍问题上通过社交网络及早进行干预和引导,不仅没有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抵触,反而在学生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二BOB半岛官网,强化媒介技术力量,建立社交网络的技术壁垒。在力量日益强大的社交网络面前,依靠互联网用户的自律和社交网络服务商的各自为营的监管已经被证明了并非完全可行。因此,从强化媒介技术入手,对社交网络加以规范是极为必要的。我国的邻邦俄罗斯就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完善实施网络实名制等技术手段确保民众在自由使用社交网络的同时,断绝不安定因素借助社交网络推动“颜色”等颠覆活动的可能。我国在2009年曾经由工信部斥资4000余万购买过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供广大网民下载使用,并在中小学强制安装,但是由于这款软件的开发水平低下,运行极不稳定,在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广大用户所抛弃。因此,目前我国在社交网络管理的互联网技术方面还处于“石器时代”。

  第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BOB半岛官网,健全社交网络的监管机制。社交网络虽然是自由的,但绝对不是无底线的自由。因此,应该从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两方面下手。在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社交网络的条文,但是也已经基本规范了社交网络的行为。但是在社交网络的日常监管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笔者认为,社交网络的日常监管,可以将人民网舆情监测的方法和美国纽约近日成立的社交网络部的做法相结合。

  人民网的舆情监测,通过每天监测各大门户网站的热帖热文来分析网民关注的焦点。而美国纽约的社交网络部则是派专门的潜伏在各大社交网站中,搜集分析不法信息,类似于我国的网警。因此我国可以建立对社交网络的每日热点监测机制,另外还可以从网络部队中分出部分人手特别关注社交网络中的不法行为。

  第四,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制定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在英国中,政府对于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显得手足无措,甚至出现了“关闭社交网络”的声音。实际上,换做任何一个国家,在应对这类新情况时,都会和英国一样,因为大家都没见识过社交网络的“另一面”,政府更不可能会有应急预案。因此,在英国的前车之鉴上,中国应该吸取教训。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出现这类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号称“西方宪政第一”的大英帝国又何曾想到本国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为了防止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不良情绪的爆发向社交网络发展和转化,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树立起危机管理意识,制定针对这类情况的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通过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我们看到了社交网络构筑的新场景对英国当代的青少年行为的影响了,而这些青少年则通过社交网络爆发出的能量大到可以撼动一个国家的根基。

  面对这样的现实,刻意夸大社交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极力避讳其他深层次的矛盾和根源都是不可取的。其实,当青少年掌握社交网络这个自由的工具时,绝不能忘记自由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社交网络不是一个脱离法律束缚的地带,也不是偏离理性、制造和混乱的借口。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当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时,就必须加以限制,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实现。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社交网络的监管必须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1届学硕士研究生)

  [1] 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 余迎,刘文君.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狱》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J].学理论,2010,第30期:178-179.

  [2] 田中初. 电子媒介如何影响社会行为--梅罗维茨传播理论述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第31卷:108-112.

Copyright © 2002-2024 BOB半岛·(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18031571号-1